山神的六零快乐生活 第23节(第2/4页)
她就会迫不及待地拿去废品收购站换成钱。
这会儿让她在家里找点废品出来,那还真不容易。
不过她手头的钱可不少。
又掀开货郎盖着箩筐的布看了一眼,李坷垃他老婆下定了决心。
家里正是缺衣少粮的时候,眼看着腊月和正月都没法儿顿顿吃干饭了,可不得赶紧买点粮食?
得再添三十斤小米!
有了这三十斤小米,全家老小就能过个舒坦年了。
李坷垃她老婆回屋数了十八块钱出来,递给货郎的时候,她的心都在滴血……攒这十八块钱可不容易啊!
天知道她需要卖多少废品才能换来这么点儿钱!
可是想想要是不买粮食,一家老小过年的时候都别想裤子里宽裕些,就只能忍着心头滴血的痛把钱给递出去,“老叔,我买三十斤的。”
货郎从腰间拿下一杆秤来,称了三十斤的米,连米袋子都没拿,直接给倒进了米缸里。
李坷垃他老婆看着这可遇而不可求的货郎要走,心里实在舍不得,“老李!爱华!你们出来一下!”
李坷垃和他儿子李爱华已经就着花生米喝上酒了,父子俩都好这一口。
花生米是给谢春耕夫妻俩办丧事之后,老谢家给李坷垃回的礼,回了好大一包的花生米,就是为了回报李坷垃帮着张罗谢春耕夫妻俩这丧事的情分,酒是隔壁镇上酒坊里买的,虽然酒味儿不算大,但便宜得很,村里人都爱喝一口这个。
听到自家婆娘在院子里喊人,李坷垃赶紧跳下地,掀开门帘伸出一个头去,先是打量了一下出现在自家院子里的陌生老男人,然后才问他媳妇,“啥事儿?”
他媳妇儿使了个眼色说,“来了卖小米的货郎了,米都是好米,要的价格还不贵,和城里的米价一样但不要粮票,我觉得挺合适的。”
“你快去问问你大哥大姐还有三个兄弟家,要不要米,要的话就拿着米袋子和钱过来,六毛钱一斤,想买多少就带够多少的钱。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过了这阵子,谁知道啥时候才能再遇到这货郎?”
“爱华,你回屋去穿个袄子,然后跑一趟你姥姥家和你大姨、三姨家,问问要不要,要的话你就找他们拿了钱,妈给他们把米先留下来,等回头货郎走了,村里没什么人关注这事儿了,妈再把米给他们送过去。”
李坷垃他老婆安排得明明白白。
与李坷垃不一样,李坷垃在林场村村长这个位置上干了这么多年,思维早就培养好了,遇到点事儿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子里的集体利益。
李坷垃听说能便宜从这个货郎手中买到米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想到家里,而是替那些住在山神庙里的知青们高兴。
李坷垃想着,那些知青们都是城里来的。他们下乡之前,城里的父母肯定不会不给钱,说不定人家那几个知青身上的钱加起来,比整个林场村所有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加起来还要多。
要是那些知青们能从这货郎手里买到粮食,知青们这个冬天应该就难过不到哪儿去了。
可是听着自家婆娘已经把亲戚们都考虑了一遍,不管是他这边的还是他丈母娘那边的,都在他婆娘的考虑范围之内,李坷垃到嘴边的‘大局为重’就又默默咽了回去。
他不是圣人。
遇到这种好事,他没办法不带家里人占便宜。更何况这主意又不是他出的,是他婆娘出的,没有大局观的是他婆娘,关他什么事?
李坷垃想通这些之后,没有丝毫心理负担地出门去通知他这边的亲戚去了,一辈儿的兄弟姐妹太多,都得通知一声。
不然要是通知了这家不通知那家,肯定会和没被通知到的人结仇。
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李坷垃不想结仇。
通知完亲兄弟姐妹后,还有那些关系处得好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只要是住得近的,李坷垃都挨门挨户地通知了。
一群盼粮食盼得眼睛都快绿了的人听说村里来了卖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这会儿让她在家里找点废品出来,那还真不容易。
不过她手头的钱可不少。
又掀开货郎盖着箩筐的布看了一眼,李坷垃他老婆下定了决心。
家里正是缺衣少粮的时候,眼看着腊月和正月都没法儿顿顿吃干饭了,可不得赶紧买点粮食?
得再添三十斤小米!
有了这三十斤小米,全家老小就能过个舒坦年了。
李坷垃她老婆回屋数了十八块钱出来,递给货郎的时候,她的心都在滴血……攒这十八块钱可不容易啊!
天知道她需要卖多少废品才能换来这么点儿钱!
可是想想要是不买粮食,一家老小过年的时候都别想裤子里宽裕些,就只能忍着心头滴血的痛把钱给递出去,“老叔,我买三十斤的。”
货郎从腰间拿下一杆秤来,称了三十斤的米,连米袋子都没拿,直接给倒进了米缸里。
李坷垃他老婆看着这可遇而不可求的货郎要走,心里实在舍不得,“老李!爱华!你们出来一下!”
李坷垃和他儿子李爱华已经就着花生米喝上酒了,父子俩都好这一口。
花生米是给谢春耕夫妻俩办丧事之后,老谢家给李坷垃回的礼,回了好大一包的花生米,就是为了回报李坷垃帮着张罗谢春耕夫妻俩这丧事的情分,酒是隔壁镇上酒坊里买的,虽然酒味儿不算大,但便宜得很,村里人都爱喝一口这个。
听到自家婆娘在院子里喊人,李坷垃赶紧跳下地,掀开门帘伸出一个头去,先是打量了一下出现在自家院子里的陌生老男人,然后才问他媳妇,“啥事儿?”
他媳妇儿使了个眼色说,“来了卖小米的货郎了,米都是好米,要的价格还不贵,和城里的米价一样但不要粮票,我觉得挺合适的。”
“你快去问问你大哥大姐还有三个兄弟家,要不要米,要的话就拿着米袋子和钱过来,六毛钱一斤,想买多少就带够多少的钱。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过了这阵子,谁知道啥时候才能再遇到这货郎?”
“爱华,你回屋去穿个袄子,然后跑一趟你姥姥家和你大姨、三姨家,问问要不要,要的话你就找他们拿了钱,妈给他们把米先留下来,等回头货郎走了,村里没什么人关注这事儿了,妈再把米给他们送过去。”
李坷垃他老婆安排得明明白白。
与李坷垃不一样,李坷垃在林场村村长这个位置上干了这么多年,思维早就培养好了,遇到点事儿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子里的集体利益。
李坷垃听说能便宜从这个货郎手中买到米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想到家里,而是替那些住在山神庙里的知青们高兴。
李坷垃想着,那些知青们都是城里来的。他们下乡之前,城里的父母肯定不会不给钱,说不定人家那几个知青身上的钱加起来,比整个林场村所有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加起来还要多。
要是那些知青们能从这货郎手里买到粮食,知青们这个冬天应该就难过不到哪儿去了。
可是听着自家婆娘已经把亲戚们都考虑了一遍,不管是他这边的还是他丈母娘那边的,都在他婆娘的考虑范围之内,李坷垃到嘴边的‘大局为重’就又默默咽了回去。
他不是圣人。
遇到这种好事,他没办法不带家里人占便宜。更何况这主意又不是他出的,是他婆娘出的,没有大局观的是他婆娘,关他什么事?
李坷垃想通这些之后,没有丝毫心理负担地出门去通知他这边的亲戚去了,一辈儿的兄弟姐妹太多,都得通知一声。
不然要是通知了这家不通知那家,肯定会和没被通知到的人结仇。
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李坷垃不想结仇。
通知完亲兄弟姐妹后,还有那些关系处得好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只要是住得近的,李坷垃都挨门挨户地通知了。
一群盼粮食盼得眼睛都快绿了的人听说村里来了卖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