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京之暮雨朝云(56-60)(第19/21页)

一幕惊呆了。

    这所15年前落户此地的两层楼希望小学虽然破旧斑斑,倒也算不上危楼。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全校近百名贫困学生,师资力量除了已经63岁的校长赵保国,只有一名中年女教师岑小娟。

    当年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主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返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一大批贫困地区的学子从此改变命运,走出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愈发重视经济建设,尤其是沿海地区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活力。

    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开始陆续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转移,外出打工拼搏一年,比窝在老家山沟沟里五年七年还要划算。

    人口迁移也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年轻人大量去往山外,能够站稳脚跟的也同时想方设法把孩子接到打工的城市或城镇上学。

    赵家峪希望小学成为一个缩影,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既幸运又无奈。

    首当其冲的是生源锐减,而且一年比一年严峻,学校有些班级都坐不满半数学生。

    紧随其后,教师队伍也逐渐流失。穷乡僻壤的山沟沟,初时还有不少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生响应号召,前来支教。

    时移世易,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前途、收入、婚配乃至生活条件等现实问题也从客观上阻碍了支教人员的志愿选择。

    潜移默化,便渐渐演变成眼下的无奈局面。

    赵家峪希望小学有近百名学生,按年龄大小分作了三个班级。白发苍苍的赵校长和人到中年的岑老师身兼数职,语文、数学甚至美术、音乐和思想品德都一肩代授。

    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和劳动作为农村孩子倒是可以免教。

    赵校长是平江本地人,一辈子为教育事业奉献,扎根家乡基层教育情操高尚但也情有可原。目下后继无人,也唯有老骥伏枥,再发光发热几年。

    岑老师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专科院校的高材生,一头扎进山沟从事乡村教育一干就是6、7年。

    毕竟是大城市过来的美女教师,初来赵家峪时还未满四十岁,知性娴静,满带一身书卷气。性格温婉贤淑,只是有一点点多愁善感,见不得悲欢离合,每每事有不遂,惯常蛾眉深蹙,悲天悯人。

    但岑老师天仙化人般容貌身姿着实惊艳一方,饶是她深居简出,衣着服饰尽量朴素保守,也引得无数闲汉觊觎垂涎。

    幸得赵校长寸步不离的护佑才能安定地在赵家峪生活、教书六七载。

    赵校长见她花容月貌,又身负不凡才识气度,知书达理,温婉兼和,也曾数度询问她对婚姻的态度。

    岑老师总会微笑婉拒,言说曾经历一段不幸婚姻,曾经沧海难为水,余生唯愿献给教育事业,感情的事,不想再多作考虑。

    自此,赵校长也熄了为她保媒作项的心思,只是在生活上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时常,赵校长见她拿着一张旧相片独自垂泪,问其何故?岑老师推说风沙迷了眼,赵校长不解,赵家峪虽然偏蛮艰苦,植被覆盖率却是全市第一,何况好端端的教师宿舍间,又哪来的风沙?不知是睹物思人还是触景伤情?往后一段日子,赵校长某次无意中看到了那张相片,泛黄的底色,三名身着的确良衬衫的女青年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个优雅端庄,一个妖娆明艳,还有一个知性温婉,宛若三朵别具一格,各擅胜场的鲜花。相片陈旧褪色,只隐隐约约的看出背景是衡阳师范学院。

    赵家峪贫困落后,基础设施一言难尽,移动通信属于憧憬。说它与世隔绝有点言过其实,但贫瘠闭塞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岑老师放弃城里的优沃生活,毅然埋头乡村教育,孜孜不倦,任劳任怨,深受赵家峪希望小学全体师生的爱戴。当然,眼下的“师”除了她本人也只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